近日,新能源汽车领域一项引发广泛争议的设计“隐藏式门把手”或将迎来重大变革。据多渠道透露,监管部门正在酝酿汽车全行业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此举旨在提升车辆安全性,减少因门把手设计缺陷导致的事故风险。
据车企研发人士及新势力车企内部消息,监管部门已召开多次会议讨论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问题,并计划在法规中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设计,允许半隐藏及传统门把手,且必须配备机械冗余装置。这一决策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5月,工信部就公开征集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隐藏式门把手存在的安全隐患。
根据最新透露的信息,门把手强制性标准草案讨论将于本月完成,预计对全隐藏式门把手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措施,并给予一年的过渡期,计划于2027年7月正式执行。此外,监管部门还将讨论非标工况(包括各种事故场景)下自动落锁解除的相关规定,以进一步提升车辆安全性。
隐藏式门把手作为新能源时代兴起的标志性设计之一,自初代特斯拉Model S应用以来,便以其简洁、科技感强的外观受到了众多车企的追捧。然而,随着其普及,一系列实用性与安全性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隐藏式门把手形式多样,包括“按压/翘板式”、“弹出式”、“半隐藏式、内嵌式”以及“按键/彻底无把手”等。这些设计虽然提升了车辆的外观美感,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带来了诸多不便。首当其冲的是日常使用的不便,由于各品牌设计标准不统一,用户每次都需要研究如何开启车门,增加了使用难度。
更为严重的是,在特定场景下,隐藏式门把手存在“失灵”风险。例如,在寒冷环境中,门把手的机械结构容易结冰,导致无法操作,用户不得不采取浇热水、用吹风机吹甚至用拳头或扳手敲打车门等极端手段才能开门。此外,在发生事故时,断电或电子系统故障可能导致门把手无法弹出,从而困住车内人员并延误救援,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致命。
车企多年来力推隐藏式门把手,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外观简洁、科技感强,能够吸引消费者;二是宣称能够降低风阻,提升能效。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根据SAE论文数据,隐藏式门把手对轿车风阻系数的改善仅在0.005-0.01Cd之间,远低于部分车企宣称的0.03Cd。相比之下,优化车轮或后视镜等更大尺寸结构和更突出结构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此外,为了实现隐藏式门把手,车门上往往还需增加新的电机和机械结构,这部分硬件带来的7~8公斤重量,足以抵消空气动力学上的增益。
更关键的是,与这些微乎其微的“得”相比,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失”却不容忽视。除了日常使用的不便和特定场景下的失灵风险外,隐藏式门把手的维修成本也明显高于传统门把手。据统计,主流燃油车车型的机械外把手更换价格在300元以内,而隐藏式门把手的材料费用报价则在400-1000元之间,工时费另算。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监管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然而,当这些前卫的创新与并未同步进化的驾驶习惯和安全需求相遇时,冲突便不可避免。全球范围内的监管和评级机构已经开始正视这一问题,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已明确宣布,从2026年起,如果车辆将关键功能集成于触摸屏内而没有保留传统的拨杆或物理按键,将无法获得最高的五星安全评级。
在国内,监管部门也在努力跟上创新的步伐。无论是今年4月官方为智能驾驶按下“急停键”,还是7月通过第三方测试提醒公众辅助驾驶并非完美,都反映出监管在平衡创新与安全方面的努力。此次对隐藏式门把手的监管新动向,正是这一努力的延续。
汽车功能的创新终究要回归服务的本质。毕竟,再炫酷的科技也无法与生命的重要性相提并论。车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确保新技术能够真正提升用户的用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