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与餐饮品牌西贝之间因“预制菜”问题引发了一场广泛关注的争论。这场风波不仅触及了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的需求,也引发了业界对于预制菜定义、应用及监管的深入讨论。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自己久未光顾西贝餐厅,下飞机后与同事前往用餐,却发现所点菜品几乎全为预制菜,且价格不菲,这让他感到十分不满。罗永浩直言:“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此言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预制菜,这一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餐饮模式,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所谓预制菜又称料理包,是将可食用原料经过预加工制成的半成品或成品,类型包括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和即配食品。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西贝餐厅迅速作出回应。西贝客服人员表示,店内招牌菜如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现场手搓,炒菜则使用新鲜蔬菜现场炒制,不存在使用预制菜的情况。然而,西贝的回应并未能完全平息争议。9月11日,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在媒体沟通会上进一步澄清,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指责罗永浩的言论对西贝造成了伤害,影响了企业声誉,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起诉罗永浩。贾国龙还公开了罗永浩一行人的消费明细,试图证明其菜品价格合理。从消费明细上可以看到,罗永浩一行共点了15道菜(含重复菜品,实际13道),总消费830元。
面对西贝的起诉威胁,罗永浩并未退缩。他再次发文,诚恳请教食品工业或化学工业的专家,是否有专业设备或方法能够检测出食物是否为预制菜,并表示愿意购买或租用设备,对使用预制菜却未注明的餐馆进行“横扫”。同时还悬赏10万元收集证据,希望西贝的员工可以站出来举报,并提供视频之类的线索。更帖出了网友提供的照片,为一款名为“小牛焖饭牛肉包2.5kg(堂食袋装)”的食品,生产方为西贝相关公司,并质问了贾国龙。罗永浩强调,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预制菜的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
随着争论的升级,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也成为了讨论的焦点。据202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强调“经加热或熟制后食用”。同时,通知也明确了不属于预制菜的情况,如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净菜、半成品等。业内人士指出,预制菜的使用在餐饮行业中并不罕见,其优势在于提高出餐效率、降低成本。然而,关键在于餐馆是否明确告知消费者,并尊重其选择权。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餐馆应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而为了证明自身清白,贾国龙宣布西贝将从9月12日起在全国所有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该菜单并非固定套餐,而是罗永浩点过的菜品列表,消费者可以任意点选。西贝还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并欢迎消费者随时进入后厨参观菜品制作全过程。贾国龙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消费者亲身体验西贝的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消除误解和疑虑。同时,他也呼吁消费者理性看待预制菜问题,共同推动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风波不仅是一场个人与企业的争论,更反映了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和权益保护的强烈需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预制菜等新型餐饮模式逐渐普及。然而,如何在保障效率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风波再次提醒我们,餐饮企业应加强自律和规范管理,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制作方式和来源;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透明、健康的餐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