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新消费前沿
领最先锋潮流

张兰生个展《装饰的城市天际线》登陆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

今年是世界装饰艺术运动一百周年,而上海正是这一艺术风格在亚洲的重要见证者。拥有仅次于纽约的数量庞大的装饰艺术建筑群,上海在文化与生活层面深受其影响。当1925年的装饰艺术之风吹入黄金时代的上海,华丽的几何线条、流线型的设计、深入云际的摩天楼次第崛起——这种融合了现代精神与东方气韵的风格,历经百年洗礼,逐渐沉淀为独特的“海派文化”审美。

图片来源:MOCA官方

近日,艺术家张兰生的个展《装饰的城市天际线》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开幕。在这场纪念装饰艺术百年的展览《装饰的城市天际线》中,艺术家张兰生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向这一风格致敬——他以微小而重复的捕鼠器单元,勾勒出带有装饰艺术韵律的城市天际线。这些排列精致的机械结构,如同装饰艺术线条的延伸:它们既具备秩序与几何的美感,又暗示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诱惑与陷阱。在这道象征性的天际线下,艺术家以当代语汇重新描绘一片与市民日常相关的景象——一个关于欲望、信息与选择的城市隐喻。

正如资深策展人、日本森美术馆创始馆长、前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David Elliott在前言中所述:“人类文明的编年史总惯于描绘一条线性前进的轨道,将生存与繁荣归功于那些确凿的里程碑。然而,张兰生在新展览《装饰的城市天际线》中,通过名人格言、警句、捕鼠器与抽象形态的堆叠,对此提出了诗意的质疑。他以循环复现的装置形态,揭示人类认知与发展中模糊暧昧的悖论——真理或许存在于多元的样貌。”

被艺术家重新“装饰”的捕鼠器,成为通向现实的入口。它提醒我们,现代城市的光鲜外表下,隐藏着复杂的诱因机制——如同捕鼠器上的诱饵,充满吸引力,却也蕴含控制的力量和被控的双重关系。艺术家在每个捕鼠器的诱饵位置安放了一张折叠纸条,印有来自不同历史人物的名言,邀请观众在阅读间思考自身与城市的关系。展厅中央,一件由玻璃制成的大型捕鼠器雕塑格外醒目,其诱饵是一块方形奶酪,顶面嵌入二维码,观众可扫描以激活互动灯光,并获得关于世界装饰艺术运动及展览的更多信息。

图片来源:MOCA官方

David Elliott对张兰生长期以来的创作脉络有着深刻的观察:“多年来,张兰生以捕鼠器这一意象为视觉母题,在不同尺幅上反复讨论这个命题。我至今仍珍藏着他2003年在东京限量创作的《子曰……》,那件可置于衣袋的袖珍作品,可视为开启这一系列探讨的序曲;当中包含十段格言语录,它们被卷成纸卷置于烟盒内,每段文字可视为思想的‘诱饵’。”他还指出:“在这些作品前,我们仿佛嚼食知识碎屑的啮齿动物,沉醉于艺术家与其无意间所撒下的智慧饵料(摘录的名人语录),却对潜藏的未来命运浑然不知。或许,在宇宙的宏大棋局中,人类不过如此——一种带着破坏性的闯入者——对生存的本质现实漠然置之,并难以对终极现实全然理解。这当然是带着幽默的隐喻,但其间的违和感,迫使我们反思人类是否其实与鼠类相差不甚远矣?”

图片来源:MOCA官方

作品《谱》由此展开——张兰生以此观察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依赖既定的“程序”“攻略”“谱”来规划生活,从食谱到社交指南,从算法推荐到商业逻辑,信息的诱饵无所不在。艺术家以捕鼠器为象征,隐喻人们在追随各种“谱”的过程中,也不断参与到一个被精心设计的秩序中。然而,正是在这些被规训与被诱导的行为中,个人经验、感悟与创造的火花仍然闪现,构成当代城市丰富而矛盾的文化景观。

DavidElliott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当代困境:“艺术家系统性地排列各类文本、命题、指令、格言与可能性,映射出当下时代令人困惑的信息洪流。本应为节约时间而生的系统,却因过度复杂与模糊的边界与定义,反而本末倒置地虚耗时光。”

《装饰的城市天际线》因此不仅是一场形式上的致敬,更是一场关于城市之美与人类处境的思辨。它让我们在几何的秩序与隐秘的陷阱之间,看见这座城市的另一重风景。

 

 

免责声明:本站仅对网上信息进行整理展示,所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张兰生个展《装饰的城市天际线》登陆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
文章链接:https://www.newiing.com/life/2981.html
分享到

Newiing 昕尚界

在这个追求品质与个性的时代,Newiing昕尚界为时尚、数码、消费、生活等领域的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专业且富有深度的内容平台。它不仅汇聚了全球的时尚潮流、数码新品、消费热点与生活智慧,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分析,为广大消费者呈现了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